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爱股网 门户 财经博文 查看内容

[转载]转载:“灰犀牛”过后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机遇与挑战

2018-11-26 15:23| 发布者: 采编员| 查看: 588| 评论: 0|原作者: 军顺之光|来自: 新浪博客

摘要: 原文地址:转载:“灰犀牛”过后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:但斌 “灰犀牛”过后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机遇与挑战 原创: 叶楠 央行观察 前天 文 | 叶楠,央行观察特约作者 “强监管、去杠杆”,金融体系积聚的金 ...
原文地址:转载:“灰犀牛”过后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:但斌 “灰犀牛”过后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机遇与挑战 原创: 叶楠  央行观察  前天 文 | 叶楠,央行观察特约作者 “强监管、去杠杆”,金融体系积聚的金融风险得到了化解,避开了 “灰犀牛” 的奔袭路线,商业银行的业务回归本源、服务实体经济。“躲避灰犀牛” 过程中,金融市场主体呈现风险明晰化过程。“灰犀牛” 过后,商业银行负债端发生了深刻变化,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。     一、“灰犀牛”出现——金融主体风险收益不匹配 金融体系过快扩张,金融机构加杠杆 “脱实向虚”——“灰犀牛” 出现了。为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,2017年开始 “强监管、去杠杆”,此轮去杠杆是从打掉金融机构负债端的空转资金入手,致使层层嵌套的资产端无资金及时补充,达到消除金融体系风险的目的。 由于不同金融主体在金融体系中处于流动性的不同层级,从商业银行到非银行金融机构、再到实体经济,最终传导到持有底层标的资产的企业和居民,当去杠杆过程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的时候,也就是金融体系的风险回归各自风险主体的过程。 1、金融市场流动性体系中的主要金融主体 金融主体的流动性,是指其资金充裕程度,或是获取资金的难以程度。在现有金融体系中,不同金融主体的流动性分层情况如下: 央行:处于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最高层级,为整个金融体系提供基础货币,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。 存款类金融机构:处于金融市场流动性的第二级,可从各级主体获取资金,也是本文最终的研究重点。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:处于第三级,可直接或者间接参与银行间市场交易,受其资质等限制,从高流动性层级获取资金的难度加大逐级加大。 企业及居民:实体经济主体,流动性的最末端,其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,也是“回归本源”政策的最终目标。反映这一级资金来源的重要指标就是社会融资总量,记录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状况。 2、去杠杆前金融主体存在严重的风险收益不匹配 宽货币时期,流动性过度宽松,金融乱象丛生,造成金融主体没有承担也业务相对应的风险,整体表现为金融主体交叉性风险严重,各层级潜在风险向商业银行积聚。具体表现如下: 第一,商业银行通过对存款类金融机构业务进行过度期限错配,获取高额利差收益,造成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日益积聚,面临一旦市场流动性趋紧,负债端承压,资金紧张造成的市场利率上行将吞噬既往利润。 第二,首先,商业银行借道非银金融机构,投资非标业务主要是类信贷业务,由于计提拨备的风险权重低,存在信用风险隐忧,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真实反映资本耗用状况。其次,非银机构受自身资本金实力所限,杠杆率较高,资产端多为高风险业务、且市场波动性强,加杠杆时期,银行和非银机构业务往来广度及深度均较高,交叉性风险突出,非银机构与商业银行存在风险高度 “共振”。 第三,近年银行理财经历了爆发式增长,理财产品资金池借短放长形成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,理财产品实质性刚性兑付,造成风险无有效定价,经济主体风险意识淡薄,商业银行成为潜在风险的最终承担者。     二、避开“灰犀牛”的奔袭路线——金融主体风险收益的再分配 根据去杠杆过程中,监管政策所影响的金融主体的资金流入手,探讨金融体系风险在金融主体的再分配过程。 1、环节一:锁短贷长,提高金融同业负债端成本,空转资金大幅减少 存款类金融机构不稳定资金来源占比下降,潜在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降低。去杠杆后银行间互存资金大幅减少,银行同业存款占比大幅下降;作为曾经加杠杆的重要资金,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大幅下降,2018年变身为流动性调节工具,发行量整体趋于平稳。 图1:银行同业存款增速大幅下滑         图2:同业存单变身流动性调节工具,发行量急剧下降   2、环节二:非存款金融机构通道业务难以为继,规模大幅下降 非存款金融机构通道业务规模收缩,杠杆率下降,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降低。受空转资金大幅萎缩的影响,作为通道业务的主要载体——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对非银机构的资产,同比增速大幅下降,借短贷长局面缓解。 银行和非银机构来说,风险边界趋于清晰化。非存款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包括保险资金运用、公募私募专户基金、券商资管计划、证券投资类信托、贷款类信托、银行理财等业务。去杠杆过程中,涉及银行的委外、资管业务规模显著收缩。对商业银行来说,存在表外资产业务回表的压力,隐藏的信用风险存在显性化趋势。   图3、4:通道业务大幅收缩 3、环节三:社融下行,表外向表内转移,企业居民债权结构调整 实体融资需求下滑,表外融资向表内转移,信贷成为实体的主要融资途径。去杠杆以来,社融增速一路下滑,显示强监管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,流动性收紧,企业居民的融资需求受到抑制。从结构上看,表外融资需求大幅收缩,贷款业务一枝独秀。 企业贷款结构上看,虽然降低商业银行期限错配是此轮监管的重点之一,但是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对企业发放的长期贷款占比仍在提高,推测其原因,既有利润压力促使商业银行倾向于把资源向长期限的高收益贷款。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,通过票据类业务得到满足,此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此类轻资产业务资本占用低,且会带来中间业务收入。 住户贷款同比增幅出现下行趋势(只有短期经营贷款同比增速上升),与整体贷款走势背离。这一现象背后,主要的原因是个人信用贷款增速逆势狂奔,挤压消费贷款增长空间,信用类贷款产品包括银行的信用卡、互联网机构的信用类产品、消费金融类贷款、现金贷等产品,并且此类产品存在“共债”现象。2018年1季度后,整治治理现金贷,短期消费贷款增速开始下行。 对居民企业来说,实体经济流动性收缩,风险偏好下降,经济主体信用分层凸显,低信用等级主体融资难度加大。 图5、6:受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,企业及住户贷款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4、环节四: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增强,风险偏好下降,银行存款现变局 流动性收紧,贷款派生能力下降,存款同比下降。贷款绕道非标投放到实体经济,同业资金及表外理财没有准备金要求,信用派生能力更强,非标收缩的过程无疑将降低信用派生能力,存款规模增长乏力。 活期同比增幅大幅下降:金融工具、金融产品创新不断,各种 “宝宝类” 纷纷登场,活期存款的机会收益显著上升,居民企业的投资意识增强,活期存款从银行向各类非银机构的创新产品转移。在存款同比增幅下降的大环境下,企业及住户活期存款降幅远大于 M2。 M2趋稳后,存款定期化显著:2018年3月后 M2有趋稳态势,企业及住户的定期存款同比增速开始上升,而活期存款均呈现出明显的反向下降走势。据推测经济下行压力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,企业居民的风险意识增强,同时在追求收益的驱动下,将资金从高风险产品向低风险的银行产品转移,同时商业银行存款争夺压力下,丰富各级客户的金融产品,最终形成表外理财主动回表。 图7、8:活期存款同比增幅骤降,存款结构呈定期化趋势     三、“灰犀牛”过后——稳杠杆时期商业银行负债端的机遇与挑战 新形势下,进入稳杠杆阶段,金融市场风险回归相关金融主体后,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,为风险有效定价成为可能,未来商业银行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。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,为风险合理定价提供可能。2015年放开存款利率上浮比例的上限,央行利率走廊的建立,2017年市场化定价产品大规模发行,2018年4月易纲行长指出:“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,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市场改革。”2018年11月《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》中指出:“推动利率体系逐步‘两轨合一轨’。” 同时,对于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银行,资管新规要求其具备衍生品交易的资质要求,商业银行对衍生品资质需求、未来产品的不断扩容,必将加速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,助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。 一般存款业务将呈现风险的层次化、多样化特征。存款需求端的风险特征分化,在外部政策及商业银行产品的供给下,一般存款在风险有效定价的基础上,针对不同的需求主体呈现产品种类的层次化、多样化。 存款的需求端——风险偏好分层。伴随严监管去杠杆的过程,各类金融机构监管政策纷纷到位,处于流动性体系不同分层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显现,金融市场的风险收益匹配的本质不断显现。居民企业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均不断增强,不同客群对资金收益呈现出差异化需求,存款在不同规模存款类金融机构、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布也会依据风险偏好的差异,不断形成新的分布特征。 政策供给端——鼓励 “真结存” 和净值化产品。理财新规要求,结构性存款应当纳入商业银行表内核算,并要满足相关监管要求。同时,防风险破刚兑,为实现风险和收益转移给投资者,净值化理财产品的规模将不断扩大。 商业银行的产品供给——构建多层次的存款体系。未来商业银行将提供适应不同客群、不同风险偏好、不同期限的、差异化定价的存款产品体系,包括普通定期存款、大额存单、结构性存款、净值型理财产品等各类风险层级的存款产品。   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——应对负债端变革,前瞻性管控各种风险,科学合理定价,平衡风险收益。多风险层级存款体系建立的过程中: 首先,商业银行要基于本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,结合资产端的业务策略,合理安排新增存款的期限结构。同时,通过设计不同类型产品的目标客群、期限特征、风险特征、提前赎回条款等业务属性,前瞻性布局中长期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。 其次,在盈利目标的驱动下,原有存款被替代的过程,通过对风险的合理定价严控负债端成本,通过制度层面设计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,降低负债端成本上升对利差收益的不利影响,为高成本资金平衡资产端收益。   最后引用彭文生在《渐行渐远的红利:寻找中国新平衡》中谈到的,我国 “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,适应中等收入需求多样化特点的、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质量支撑的增长格局尚未形成”,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主力军,提供满足金融主体多样化需求的金融服务,必将促进新的增长格局的形成。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最新评论

QQ|联系我们|开放平台|免责声明|小黑屋|手机版|爱股网 ( 陕ICP备19013157号 )

GMT+8, 2024-3-28 23:25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