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爱股网 门户 财经博文 查看内容

《前朝梦忆》:史景迁笔下张岱的浮华与苍凉

2017-8-12 08:32| 发布者: 采编员| 查看: 565| 评论: 0|原作者: 曾星智|来自: 新浪博客

摘要: 《前朝梦忆》:史景迁笔下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笔记/曾星智   以历史的视角,一个人、一个家族的命运,如何在社会变迁中沉浮,身处大历史的变革当中,我们个人难以知晓其高低纵深,而往往落得悲剧的下场。我读的虽是 ...
《前朝梦忆》:史景迁笔下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笔记/曾星智     以历史的视角,一个人、一个家族的命运,如何在社会变迁中沉浮,身处大历史的变革当中,我们个人难以知晓其高低纵深,而往往落得悲剧的下场。我读的虽是史景迁的书,用的依然是黄仁宇的“大历史”思想:我关注的是历史变革中人物的命运,为什么大部分的人都在变迁中造成了悲剧结局,而为什么又有极少数的人,他们能够转变观念和思想,获取成功实现人生价值。   这就是“大历史”思想对我最大的启发:因为时代和历史一直都在变化,我身处的时代也是一个巨变的时代,我希望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和穿透,避免大多数人悲剧的命运,使我的人生实现理想并且过得轻松快乐。   史景迁先生的治史方法,虽然与黄仁宇颇为不同,但两者都融汇了西方的思考力度来重新观照中国历史,这样的内在衔接和关联,使我每次阅读史景迁的书,都像是在用一个个的人物和故事,去阐释黄仁宇的历史思想。也即是说,黄仁宇用“大历史”思想在整体和宏观上去洞悉历史,而史景迁先生则是用“大历史”的笔法在个人和微观上去描画历史。两位历史学家,都是我所崇敬和喜爱的,使我更加清晰个人在历史中的命运,也使我更加清晰如何在我处身的时代中去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,而又避开那些潜在的危险和可能的悲剧。   史景迁的这部《前朝梦忆》,在我看来,记述的就是一个人、一个家族,在明末社会动荡中的命运变迁。张岱祖上在四川积累下万贯家产,移居浙江绍兴后,从他的高祖、曾祖开始有了做官的读书人,成就了从富到贵的过程,一直到张岱。但张岱的这些祖辈,虽然满怀抱负和经纶,却遭受晚明没落的官场,多数以郁闷结局。而另一些族人,则玩斗鸡玩收藏,纵情欲望玩乐。这一切直到满清入关,朱明覆亡,张岱的生活也立刻从原来的浮华,一步步走向了苍凉,家族各人的命运也一个个以悲剧收场。   历史前进的脚步有的时候,非常缓慢,它促使人们误以为现在的一切都会持续下去,直到某一天变化突然来临,无论是观念还是行动都无法适应,结果越来越悲惨。我现在生活的时代,与张岱已阔别了300多年,现在的时代同样正在潜伏着巨大的变革,我看到大多数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至少观念和行动是停滞不前的,在接下来的几十年,即使他们现在多么富贵,也很大可能生活会大不如前,在时间慢慢的演变中丧失了原来的财富,甚至走向悲剧的命运。   对于我来说,阅读历史,不仅仅是清晰过往的历史,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中发掘应对当下时代的方法,因为现在正在发生的历史,对我们才真正是有价值的。因此,我对历史故事、逸事、人物、典故等等毫无兴趣,我更多关注人物在历史变革中的命运,以及他们如何去应对变化,又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。现在的时代也在一步步成为历史,洞悉它的发展方向,顺应它的大趋向,并在其中寻找到我们的人生之道。 1、从读书与享乐的浮华,到逃难与著书的苍凉   “对于这些事情与北京明廷官僚庞然复杂的体系,张岱的理解或是透过阅读,或是从家人口中得知。事实上,从1540年代至1640年代百年间,张家有几人在不同时间、不同层级任职于六部,并与朝廷首辅大学士还颇有渊源,家族也有多人在省级官衙当差。中国的行政体系层层节制,下起县,中经像绍兴这样的城市,迄至省城,上达京师。张岱很清楚整个指挥系统的错综复杂,以及在朝为官伴随而来的吉凶祸福。许多族人在京城等各地的亲身经历,他自孩提时代听过后就深埋心底,也让他立意要试着描绘官场的欺诈虚矫本质。为了求真,张岱认为无须美化自家人的经历。事实上,张岱的著述令人惊愕之处,就在于他坦言亲人的苦难,甚至对父亲和直系亲人也没有例外。   “四十岁前,张岱的生活周旋在读书与享乐两端之间,但对张岱而言,这样说也许不算恰当,因为做学问一样是其乐无穷。的确,张岱虽然整日苦读却多年不成,然而实实在在地读书、反复思索与记忆,却让他不得不认为能与历代宗师为伍,本身就是无上荣耀。对张岱来说,历代伟大的史家、诗人、文论家从不曾逝去,他们立下的标准经常是无人能及,光是要追上他们,就令人思之振奋了。   “明朝灭亡时,张岱四十八岁,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: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,被各种竞逐的残暴、野心、绝望、贪婪力量所撕裂,土崩瓦解,蒙羞以终。他反复追思回想,事情愈是清晰:如迷雾笼罩的路径,于眼前重现,诸多遗忘的嘈嘈低语,也咆哮四起。张岱丧失了家园与安逸的生活,书卷与亲朋好友也已四散,如今他后半辈子的任务,就是要重塑、撑起毁坏前的世界面对满洲异族的统治,他已垂垂老矣,无力起而反抗,也无法再长年流离,于是他选择赁居在名噪一时的名园‘快园’,日子必须重新开始。”(P前言008-009) 2、五类赏月之人   “张岱把赏月之人分成五类,一一细说。有人腰缠万贯,绫罗绸缎,冠盖盛筵,伶人唱曲助兴。声光缤纷,令之意乱情迷,随于月下,‘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’。第二类纵情邪淫逸乐,左顾右盼,名娃童娈,环坐舟船甲板上,‘身在月下实不看月者’。还有斜倚船舱,名妓闲僧为伴浅酌,丝管袅绕低唱,相谈轻声细语。‘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’。还有人在岸边呼群喧嚣,这类人无舟,但沿湖吵嚷,吃得饱饱,借酒装疯,啸呼嘈杂,较为折中,‘月亦看,看月者亦看,不看月者亦看,而实无心一看者’。最后一类是故作优雅的唯美派,小船轻荡,净几暖炉侍侯,素瓷煮茶,佳人为伴,匿藏踪影而静静赏月,‘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,亦不作意看月者’。”(P024) 3、若是靠注疏,只能抓到一成原意而已   “最优秀的学子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在浩繁的经文注释上头,但张岱说,祖父不许他依随俗套:‘余幼尊大父教,不读朱注。凡看经书,未尝敢以各家注疏横据胸中。’张岱从祖父身上学到,若是靠注疏,只能抓到一成原意而已,必须靠灵光乍现——这个想法在16世纪末的某些读书人之间身盛行。张岱回想当年读书时,‘正襟危坐,朗诵白文数十余过,其意义忽然有省。间有不能强解者,无意无义,贮之胸中,或一年,或二年,或读他书,或听人议论,或见山川、云物、鸟兽、虫鱼,触目惊心,忽于此书有悟,取而出之。’”(P052-053) 4、游历和访贤:无处不作践泰山清净土   “……但是这趟上山实在值得,天候清朗,景致壮丽。这回张岱也有时间到泰山上的其他寺庙看看,一窥佛经、四书碑文;而且因为天气放晴,看得更清楚,他才惊觉昨天在一片浓雾中下山有多么危险。   “张岱这次登泰山的经验并不算正面。有两件事尤其让他悻悻然:一是登顶途中气概随处可见,进香朝圣之旅摆脱不了铜臭味。另外就是香客随意刻字于崖石,或立碑于寺庙。有些香客把前人雅致的刻文磨去,在原处刻上并不高明的字,有些则是咬文嚼字,抒发陈腔烂调。‘万代瞻仰’、‘万古流芳’是两个张岱尤其不以为然的例子。张岱认为气概与其间的进香者,‘无处不作践泰山清净土,则知天下名利人之作践世界也与此正等。’   “这类对宗教(以及圣地)事物的意义保持摸棱两可的态度,在张岱的文字中多所映照。以激发历史幽情与象征意义而言,少有其他地方比得上曲阜孔庙,但是张岱对孔庙却毫无景仰之意。张岱在崇祯二年(1629)访孔庙,还得付钱才能进去,而且孔庙处处是失当突兀的标语,用来引导不明究里的游客。   “……张岱虽然游历四方,看遍大小四庙,与许多所谓贤者交谈,但真能吸引张岱一窥堂奥的人却是屈指可数。有些人确实有意邀请张岱,但他无心跟从。”(P087-088) 5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个性充满矛盾   “张岱后来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分析自己,从他嘲讽的语气可知:实在乏善可陈。张岱写道:‘学书不成,学剑不成,学节义不成,学文章不成,学仙学佛,学农学圃,俱不成。任世人呼之为败子,为废物,为顽民,为钝秀才,为瞌睡汉,为死老魅也已矣。’张岱说,要怎么解释,悉听尊便,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个性充满矛盾,而他自己也没这个本事或因资质驽钝无法参透:‘称之以富贵人可,称之以贫贱人亦可;称之以智慧人可,称之以愚蠢人亦可;称之以强项人可,称之以柔弱人亦可;称之以卞急人可,称之以懒散人亦可。’   “张岱列表数落自己种种失败之处,但若论到写作,他的说法也不可尽信。”(P123) 6、人无瑕不可与交,以其无真气也   “张岱在衡量哪个族人值得为之立传时,还是舍迂回偏差而取行事极端,以凸显时局之错乱。张岱在评注《论语》时,称许孔子能看清大智与无情之间的细微分别。如今,张岱则把焦点从值得赞扬之人转到可与交往之人身上。张岱是这么说的:‘人无癖不可与交,以其无深情也;人无瑕不可与交,以其无真气也。’   “……张岱引了14世纪的文人解大绅,来支持他的想法:‘宁为有瑕玉,勿作无瑕石’然则瑕也者,正其所以为玉也。吾敢掩其瑕,以失其之玉乎哉?当张岱把这些想法与族人立传相连时,不禁感叹‘其一往情深,小则成疵,但则成癖。’这种人‘借无意立于传,而其之负癖于此,盖不得不传之者矣。’”(P125-126) 7、这些品德崇隆之士,真的是活活饿死的   “我们已无法追索,张岱是否早计划好要避开方国安与鲁王的朝廷,他本人也没有留下任何具体记述,得见他至绍兴西南百里隐居的三年,到底是何景况。此地山陵崎岖难行,多是孤村,蓊郁山林,间或几座寺庙错落。张岱在一首诗里提过,顺治三年,他隐居山寺几个月,仅带一子、一仆为伴,隐姓埋名,又把心力放在撰写明史上头。经过月余,因身份曝光,被迫避他寺再度藏身,与和尚们同住了一段时间。张岱提到他饥肠辘辘,无米可炊,甚至没有柴薪举火,这时他才恍然大悟,中国自古以来流传忠心耿耿的隐士,宁可饿死山中,也不愿侍奉二主的故事,与事实差距甚远。张岱如今体悟到,这些品德崇隆之士,真的是活活饿死的。”(P157) 8、根据生死的自然律动过活,一切将会更美好   “张岱当然知道,自从5世纪陶渊明写下著名的《桃花源记》以来,这种无意间发现不为人知的隐僻天地,从此盘踞在中国人的感性世界。   “……张岱曾为文评论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他认为如此的空间叙述实在少见,它超脱所有时间的形式类型。世上别的地方都依循着历法、周期、朝代、冬夏季与节庆而行,独桃花源的人‘有寒暑而无冬夏,有稼穑而无春秋;以无历,故无岁时伏腊之忧,无王税催科之苦。’张岱的意思不是桃花源的人也要照外在世界的历法才行,反而是认为如果外在世界能像桃花源那样不知日月,根据生死的自然律动过活,一切将会更美好。   “尽管对桃花源豁达、无拘无束的世界所所赞赏,不过他自己勾勒‘琅嬛福地’却完全采取不同的立场。张岱的笔下也有一迷途之人,不过他是书生,不是渔人;而且这位书生发现的不是落英缤纷的溪流,无忧无虑的农村,而是在石上打盹、愤世嫉俗的隐士。”(P193-194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《前朝梦忆》: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: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 [美]史景迁Jonathan D. Spence 2007年初版于美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9月第1版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最新评论

QQ|联系我们|开放平台|免责声明|小黑屋|手机版|爱股网 ( 陕ICP备19013157号 )

GMT+8, 2024-5-6 19:2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返回顶部